進入冬季,當中國大部分地區被寒冷侵襲,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謀縣仍烈日當頭,萬物肆意攝取光熱與養分。
因孕育了170萬年前的“元謀人”,元謀被譽為“東方人類發祥地”;因屬南亞熱帶干熱季風氣候,元謀素有“天然溫室”之稱,成為國家級冬春種子繁制種基地和全國重要的南繁育制種中心。
種子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人們在這片土地上,守護種子。在元謀這片熱土上,跳動著無數顆熾烈的心,人們付出寶貴的青春年華,只為培育出自主研發的種子。
本期云南故事,我們走進元謀、走近一群背負夢想與勇氣的人。他們,為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為中國人牢牢地將飯碗端在自己手里,持續貢獻著“元謀力量”。
我們那位熱愛種子的老朋友
南繁,是南繁加代、南繁北育的簡稱,也就是北方夏季作物的育種材料,在當地秋季收獲后,冬季拿到南方亞熱帶或熱帶地區進行繁殖和選育的方法。
每年秋末,元謀都會迎來眾多南繁育種專家,他們像候鳥一般,天冷了就“飛”來元謀,來年春天把在元謀培育好的種子帶回北方。
“仲會長把最難做的事都替我們做了……”甘肅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的育種專家馬志軍在元謀從事南繁育種工作20年,沒有這位“仲會長”的時候,他覺得南繁真難。
馬志軍口中的“仲會長”就是元謀縣南繁種子繁育協會會長仲家楷。投身育種41年,仲家楷是元謀種業發展的見證者,更是參與者。
仲家楷(左一)與南繁育種專家查看小麥種子(攝于11月2日)。新華網 李浩/攝
元謀種子冬繁始于上世紀70年代。1981年,中國農科院在元謀縣農場進行冬季育種,19歲的仲家楷被選入育種團隊學習育繁種技術,協助南繁工作,從此與種子結下不解之緣。
仲家楷愛種子,也懂種子。小麥、蔬菜、花卉……說起各類作物的種子繁育,他如數家珍。41年的育種生涯,他已成為當地知名的“土專家”、育種家們的老朋友。為南繁單位落實土地、安排人工、進行田間管理,還蓋起了一棟專家樓,供南繁專家住宿……有了這位老朋友,南繁專家省了不少心,南繁不再“難”。
1987年就來到元謀南繁育種的內蒙古育種專家史有國說,“把種子交給他,我們放心!”回望往昔,史有國想起兩人年輕時的南繁歲月,如今雙生華發,笑著拍了拍仲家楷的大腿,“你是真的懂種子,懂南繁!”
為更好地服務南繁、帶動村民致富,2004年,仲家楷發起成立元謀縣南繁種子繁育協會,采取“土地流轉+技術培訓”的方式發動群眾參與繁育種,將育種土地流轉費用從1986年的每畝500多元增加到現在的3500元至1.5萬元,累計培訓500多名村民,先后與全國98個單位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完成全國育種項目5600多個,育種范圍涵蓋糧食、油料、瓜果、花卉、蔬菜5大作物種子體系的50多個品種幾千個種子組合。
仲家楷查看地里的西葫蘆長勢(攝于11月2日)。新華網 劉云/攝
由于幾年前的一場急病,如今60歲的仲家楷身體大不如前,半邊身子變得麻木,但他每天仍邁著稍顯遲緩的步伐,穿梭在田間地頭,“一天不操心都不行。而且,不能慣著這身體,身體都是越用越好的!”
2017年,元謀縣被農業部命名為“全國第一批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2022年4月,被農業農村部認定為“南繁冬夏繁”國家級制種大縣。來自北京、天津、內蒙古、寧夏、甘肅等地百余家科研單位和種子企業長期在元謀開展南繁育種,一粒粒種子,從元謀“撒”向全國各地。
路過剛入行工作過的種子基地舊址時,仲家楷停住了腳步,看著老房子,淡淡地說:“41年了,真難……但也真高興!我們這些人對種子付出的心血,終究沒有白費。元謀,早晚會成為真正的‘育種天堂’!”
不管多少年,也要“拿下”番茄種子
走進云南金誠種子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到處都能看到這家公司對“番茄”的關切和熱愛,連公司的標識也是一顆通紅的番茄。
金誠公司的董事長、總經理武成勇,人如其名——有開疆拓土的勇氣與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志氣。從代理國外種子到培育本土品種,他用10多年的時間跟番茄種子“較勁”,一步步打破當地長期依賴國外番茄種子的現狀。
2003年,武成勇從一家國有蔬菜企業的會計崗位上下崗后開始自主創業,售賣各類蔬菜種子,“起初就是在街邊拉一張鐵絲床擺攤,后來有了個8平米的門店?!?/p>
種子生意做得風生水起,但2008年的一件事最終讓武成勇將視野聚焦在番茄種子上。當時,元謀出現洋蔥滯銷的情況,大量賣不掉的洋蔥腐爛在地里。這讓農民出身的武成勇很難過,他意識到元謀需要有更豐富的蔬菜品種,“到底用什么法子,才能讓農民們有穩定的收入?”
經過廣泛調研,武成勇了解到番茄種植在元謀的巨大潛力,于是開始引進國外優質番茄種子,并嘗試進行工廠化育苗,解決農民購買種子價位高、種植風險高的問題。
武成勇觀察番茄種苗(攝于11月4日)。新華網 李浩/攝
但對武成勇來說,這遠遠不夠。為了突破國外種子的“包圍”,2010年左右,武成勇開始組建科研團隊開展自主研發。通過近10年的攻堅積累,2018年,金誠公司組合出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2個品種。
新品種研發出來以后,武成勇底氣十足,他要與國外種子“杠”?!拔覀兊亩▋r與國外的種子一樣,試試看在同等競爭下,我們能不能有優勢?”市場反應讓武成勇信心倍增,“我們的種子一點也不弱于國外種子!”
十年蟄伏,而后撕破長空。2020年,金誠公司登記8個自主知識產權品種。2022年,金誠公司一次性提交了20個新品種。
武成勇查看自研番茄品種生長狀況(攝于11月3日)。新華網 劉云/攝
十年蟄伏,攻堅克難的苦,非他人所知?;貞浤嵌沃С挚蒲袌F隊攻克番茄種子“卡脖子”技術的歲月,武成勇說,“投錢投到絕望?!庇绕?015年和2016年,更是“內外交困”的兩年。內部,創業伙伴看到砸了那么多錢搞科研卻顆粒無收,指責他在“亂搞”;外部,合作的國外種子公司得知金誠公司在研發種子,十分不滿。
但武成勇從未想過打“退堂鼓”?!拔覀兊氖姑褪且苿又袊旬a業的可持續發展,這一切的基礎是種子,種子要突破,必須要有自主研發的品種!”說完這句話,他挺直了腰板。
通過近20年的發展,金誠公司已經成為“研育繁推”一體化的科技型種子企業,研發的番茄新品種不僅讓當地用上了本土種子,還從元謀走向云南,從云南推廣到大西南。2015年至2021年,金誠公司在中國南方累計推廣新優品種10萬畝,為農戶增收3億多元。
農民需要好的種子,那就去“造”!
“我覺得搞農業,一定要選好品種,能夠讓農民應用,這對他們是很大的幫助?!痹颇纤嫁r蔬菜種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楊長楷說。
楊長楷經常奔走在田間地頭,對每塊地溝溝坎坎的位置都了然于胸。他不怎么愛笑,但說到“農民”時,他會笑,他很在意,能為農民做什么。
彼時,楊長楷是云南省農業科學院的科研人員,研究方向主要是土壤生態方面。1995年開始,楊長楷帶領科技人員與臺灣的公司合作,開展蔬菜制繁種技術的試驗、示范、推廣和研究,隨著研究的深入,楊長楷開始與種子結下散不掉的緣。
“種子就是農業的芯片,是核心的核心、關鍵的關鍵!”作為科研人員,楊長楷十分清楚種子的重要性,“轉戰”蔬菜制繁種領域20多年,他帶領團隊潛心育成蔬菜新品種20多個,推廣蔬菜優良品種20萬畝以上,帶動農戶增收10億元以上。
楊長楷(左一)和團隊成員觀察種子出芽情況(攝于11月4日)。新華網 李浩/攝
在此過程中,楊長楷看到,元謀當地許多土地由于常年種植茄果類蔬菜,土地出現問題,于是從1996年起,楊長楷和團隊結合元謀干熱河谷氣候條件,開始在十字花科蔬菜制種上下大功夫,“作物結構太單一了,要增加可以輪作的優良品種?!?/p>
制種,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直到2000年左右,思農公司才有個別十字花科蔬菜品種制種成功?!捌贩N制成推廣的時候,收購商都不愿意要,只能反復地介紹?!?/p>
20多年過去了,如今十字花科蔬菜已經成為思農公司的主要制繁種方向,產品不僅面向國內,還出口到美國、荷蘭、意大利、日本、韓國等國家和地區?!笆只剖卟朔N子從元謀走向全球了!”楊長楷擲地有聲道。
楊長楷(右一)到農戶地里查看花椰菜長勢(攝于11月4日)。新華網 李浩/攝
“科研要結合產業發展和農民的需求來做!”楊長楷很看重科研成果轉化,推動產業發展、帶動農民增收。2018年以來,思農公司著力提升“品種+農化+農技服務”的輻射能力,各類蔬菜推廣種植面積達5萬多畝。同時,不斷擴大制繁種業務規模,帶動山區半山區農戶從事繁種生產增收致富,2021年帶動1250戶農戶從事蔬菜、花卉制繁種生產,“每畝最起碼可以收入3000元,情況好的能收入6000元左右?!?/p>
從實驗室到田間地頭,從土壤生態專家到蔬菜制繁種的“領頭羊”,楊長楷始終堅守,守著他關心的農民、種子和元謀?!霸\有得天獨厚的種業發展優勢,只要我們不斷開拓創新,元謀的種業和蔬菜產業都會有更光明的未來!”(完)
出品人:韓海闊
監 制:李霞
統 籌:羅春明
編 導:李浩 張瑪睿
攝 影:李浩 劉云
剪 輯:李浩
撰 稿:張瑪睿
外 聯:張晶晶
聯合出品:
中共元謀縣委宣傳部 新華網云南頻道
往期回顧